欢迎来到程阳八寨
Welcome to Chengyang bazhai
一、基本情况
三江,因境内汇聚浔江、榕江、苗江三条江而得名,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属云贵高原余脉边缘的丘陵地带,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7.8%,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国家Ⅱ类标准以上。全县总面积2430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67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主要居住侗、苗、瑶、壮、汉等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58%,是全国侗族人口占比例最多的自治县。三江民族风情浓郁,侗族大歌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有鼓楼228座,风雨桥197多座,12个村寨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誉为“世界楼桥之乡”。贵广高铁、焦柳铁路、209国道、321国道贯穿境内,八条公路支线连接各大景点,正在建设的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三江至柳州高速公路在三江交汇。2015年以来,三江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积极构建珠三角、桂北地区重要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桂湘黔三省区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推动新发展,开创三江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二、 历史沿革
三江县始建于宋朝,崇宁四年于融水县三口寨置怀远军,后改为平州置怀远县,行政中心设在现丹洲镇。后几经兴废,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复县直至民国2年(1913年)均称怀远县,民国3年(1914年)易名为三江县。1949年11月18日解放,12月18日成立县人民政府。1952年12月3日成立县级侗族自治区,1955年9月改为侗族自治县。
三、人口及行政划分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全县38万人,侗族人口占58%,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侗族以外,有汉、苗、瑶、壮等民族。全县辖15个乡(镇),它们是:古宜镇、丹洲镇、斗江镇、八江镇、林溪镇、和平乡、独峒乡、程村乡、老堡乡、良口乡、洋溪乡、梅林乡,有同乐、富禄两个苗族乡,高基瑶族乡。
四、自然条件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两广丘陵山地地带,山地多平地少;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竹、木分布广泛,森林覆盖率为
77.8% ;境内有74 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汛期集中于春、夏季节,受地形影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以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为主,春多寒潮阴雨,夏有暴雨高温,伏秋易旱,冬有寒霜,一年四季分明。
五、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亿元,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74亿元,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1亿元;财政收入2.78亿元,增长6.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3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0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6125元,增长13%。
2015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3亿元,同比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亿元,同比增长8.09%;财政收入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1.8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同比增长10.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8元,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2942元,同比增长13.99%。
六、特色产业扎实推进
三江县位于西江上游,主动融入西江经济带和贵广高铁经济带,做好特色旅游、特色农业、特色城建等产业文章。
1.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业持续升温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以“三创”工作(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程阳八寨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载体,集中资源推进县城“大侗寨”景区为主体,程阳、丹洲两大景区为支撑的“一轴两翼”建设,着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民族风情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两大招牌,唱响“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旅游品牌。2014年6月,与广西旅游发展集团签署框架协议,将用五年时间投资15亿元发展三江旅游产业,提升三江“两大功能”(即城市载体功能、旅游服务功能),实施“五大工程”(即程阳八寨景区提升工程、侗族文化提升工程、旅游慈善工程、休闲度假工程、景区景点工程),做好“六大文章”(即吃、住、行、游、购、娱)。坚持重大项目推动战略,积极推动程阳八寨景区创“5A”整体提升、贵广高铁三江南站旅游集散中心、鸟巢“百千万”工程、“三江湾”大型旅游度假中心等建设,全力抓好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八江仙人山创建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和三江侗族博物馆创建3A级景区等工作。目前,全县共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程阳八寨景区、丹洲景区、三江大侗寨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程阳风雨桥、岜团风雨桥、马胖鼓楼、和里三王宫),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丹洲村、程阳八寨),先后荣获“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县”、“全国十佳旅游县”等称号。今年1—5月,全县旅游总人数达190.69万人次,社会旅游总收入12.53亿元,同比增长125.6%和228.1%。
2.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升级发展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充分发挥高山生态优势,积极推进以“两茶一竹,种稻养鱼”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呈现出“山山有茶、竹木满坡、田田有鱼、村村有果”的生态产业景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5.3万亩,居全区第一,干茶年产量1.1万吨,产值10.8亿元;油茶林面积61.75万亩,产值3亿元,居全区第一、全国第三;毛竹面积16.07万亩,年产值9642万元。我县注册了“三江春”茶叶公共品牌,三江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建的三江茶叶交易市场将成为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采取“整合资源、整乡推进”的模式,推广规模化连片“种稻养鱼”,培育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品牌。2014年至今完成7个乡镇5万亩规模化连片种稻养鱼项目,每亩增产“稻鱼”80斤,农民增收1600元。未来两年,三江县将把“种稻养鱼”面积扩大到10万亩,使三江的高山生态农田成为十万亩的大湿地。结合“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和农家乐旅游,大力发展果树种植,培育了丹洲沙田柚、归东野生葡萄、漾口脐橙等特色品牌,建成自治区级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村14个,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3.特色新型城镇化成效凸显
坚持“特色立城、特色建城、特色兴城”理念,深入开展规划年活动,加强“五区一带一改造”总体规划,拉开县城框架,完成县城总规修编、“一江两岸”控制性规划和全县交通路网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决定》,构建以三江鼓楼、三江风雨桥、侗乡鸟巢等标志性建筑群为核心的“大侗寨”,抓好“大侗寨”建筑外观规划和整治工作,逐步形成色调统一、和谐美观、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建风格风貌。加快中国侗族博物馆、中国侗族文化城、浔江半岛、周坪口民族新村等项目建设,启动“一江两岸”改造工程。依托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带动人口集聚,促进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建设互联互通,构建宜业宜居宜游“大侗寨”。创新运用清表工作法、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征地攻坚季”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打击“两违”风暴行动,“两违”整治向景区和农村延伸。2014年以来,完成征地面积2874.2亩,拆除“两违”建筑498户12.1万平方米。
加快以“两高一快”为重点的交通路网建设。随着贵广高铁通车运营和桂三高速、三柳高速的加快建设,三江逐步形成西进贵阳、东连广州、南下北海、北接长沙的交通路网新格局,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交通枢纽中心已具雏形。贵广高铁三江南站至广州仅需3个多小时,至贵阳仅需2个小时,至桂林仅需30分钟,拉动辐射周边的融安、融水、龙胜、通道、从江等县区,日前已由县级站升级为市级站,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500平方米扩大到2500平方米,现在每天有24趟动车正常运行。三江南站至县城连接线、具有民族特色的龙吉风雨桥正在建设当中,计划总投资1.03亿元,预计今年10月份通车。目前,桂林至三江、三江至柳州高速公路、林溪至古宜二级公路正在有序施工,预计2016年竣工通车。截止目前,重点交通项目完成征地9342亩,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9.63亿元。
七、民生工程全面实施
1.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开展“教师县管校用,促进教育均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边远村屯本土教师定向培养计划、退休教师返聘计划和教师“轮教交流”活动,全县已有39名本土教师和20名返聘教师上岗任教,230名教师到岗轮教。县级财政配套587万元落实乡村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有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建设教师公共租赁住房,扎实推进三江民族高中整体迁建、三江中学扩建工程;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打造旅游、茶艺等职业教育品牌;落实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改善76所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打造成为“育人教书的场所,精神文明的窗口,文化宣传的阵地”,利用少数民族元素和风俗习惯,以简单、省钱、实用的办法,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通过学生和群众读得懂的文字、看得懂的图画,达到耳濡目染、熏陶感染的效果。
2.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整合全县有效资源,深化扩大“一事一议”实施办法,采取“部门出资金,乡镇监督管理,村级组织实施,群众投工投劳”的办法,构建项目联建、资金联筹、部门联动的“大扶贫”格局。2014年至今,共实施“一事一议”项目124项,涉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水利建设、道路硬化等,投资金额达2450.43万元。创新开展“结对一个贫困村,健康食材伴一生”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共建的模式,形成“企业下单、群众生产、公司运输”的供销链条,让三江高山生态农产品发挥经济效益,提高贫困村“自我造血”能力,目前有9个贫困村与柳州市大型企业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
3.积极推进“美丽三江”乡村建设
始终把“美丽三江”乡村建设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实抓好,开展清洁乡村“生活垃圾、户内分类、不出村屯、变废为宝”试点建设,通过“五清五归”实现“五边五好”目标(“五清”即清垃圾杂物、清乱搭乱建、清乱堆乱放、清乱贴乱挂、清污水淤泥;“五归”即柴草归堆、垃圾归点、禽畜归圈、污水归池、机肥归田;“五边”即河边、路边、田边、村边、屋里边;“五好”即民族村寨垃圾解决好、污水处理好、水源保护好、环境绿化好、卫生习惯培养好),“清洁乡村”活动启动以来,共投入资金1.16亿元,保障工作得到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风建设为重点,以生态惠民和生态经济为目标,深入推进“美丽三江?生态乡村”活动。坚持“富规划、穷建设、严管理”的宗旨,对全县167个行政村“村屯绿化”工作进行规划,今年以来,共有350个村屯种植苗木17.6万株,折算绿化面积2500亩。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排查、登记和保护工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43处,完成投资1549万元,解决2.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整合部门项目资金1390万元,实施屯级公路硬化、巷道硬化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