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cn 中文 en English kr 한국어 fr français 首页 景区概况 景区介绍 民族文化 宣传视频 景区导览 攻略指南 景区规划 新闻资讯 景区公告 景区资讯 交通路线 VR 游览 预约购票 购物商城 预约购票 酒店住宿 讲解服务 程阳工艺品 主题活动 5A创建 5A行动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走进生命之桥——风雨桥过河必建桥,景区内溪流纵横,造就了众多风雨桥,现存9座风雨桥,以程阳永济桥最为出名。风雨桥的建筑方法秉承着侗族的传统建筑工艺,不用一钉一铆,全凭凿木嫁接而成。风雨桥在侗族观念中是沟通阴阳两界的“生命之桥”和护寨纳财的“福桥”,因此不吝雕琢修饰,使其集亭、台、楼、阁为一体,壮丽辉煌。并且风雨桥上常画彩绘以作装饰,最显著的装饰物就是龙,寄托了侗族人民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和美学追求。风雨桥的选址十分注重成景和得景,使之既能妆点大好河山,又能在桥内观赏到周围的美好景色。桥上大都在两旁设有长凳供人憩息,人们可以在此拉家常、谈庄稼、话世界、唱大歌,甚至还在桥的阁楼上设立神龛。所以,风雨桥不仅是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寄托空间。永济桥万寿桥普济桥精神地标——鼓楼先建鼓楼后建寨,侗族村寨都是将鼓楼建在寨子风水最好的地方,民居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房屋无论建在哪个位置都要看见鼓楼的楼檐,听见鼓楼的鼓声。鼓楼每逢重要活动及节庆日时是侗族人民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因此,鼓楼是侗族村寨神圣的标志性建筑,是巨大的侗族文化符号,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程阳八寨共有鼓楼12座,即马鞍鼓楼、大寨鼓楼、懂寨鼓楼、平寨鼓楼(新、旧)、岩寨鼓楼(新、旧)、平铺鼓楼(上、下)、吉昌鼓楼、平坦鼓楼、农丰鼓楼。迎宾场所——寨门“贵客迎在寨门外”是侗乡八大怪之一,寨门也是侗族村寨得标志物,是进寨迎客的场所。寨门主要分两大类型,一是干栏阁楼式寨门,二是门阙式寨门。寨门过去的功能是防卫,如今,现代社会治安良好,防卫功能已经弱化,但它依旧是进寨的通道,是侗族族群接待迎客的场所,是侗寨地域感和凝聚力的标志。干栏式住宅——吊脚楼“侗屋高高上云头,走遍全寨不下楼”,程阳八寨景区民居是侗乡吊脚楼天然博物馆,民居一般临水依山修建,廊檐相接,鳞次栉比。典型的侗族传统民居为杉木建造的吊脚木楼。理想的吊脚木楼应有四层:底层堆放柴草,关养牲畜,设置石碓;二层设火塘和老人住房;三层为年轻人的卧室;四层(相当于天花顶棚)上则贮存粮食或堆放杂物。木楼工艺精巧,不用一颗铁钉,结构复杂而严谨。侗族人最虔诚的神位——萨坛“村村寨寨祭老太”是侗乡八大怪之一。“萨岁”是程阳八寨供奉的女神,古老的萨坛,由青石砌成的石坛,坛外种有古老的风水树,坛内则用白火岩点排成花纹。这就是侗族人民称为“萨坛”的露天神坛。萨是寨子的最大保护神,每年的新春是祭萨的日子,届时全村男女集合在萨坛。年轻妇女们手牵手或手搭着肩膀围着萨坛前的石坪边唱边舞,祈求萨在新的一年咯降福消灾,保寨安民,风调雨顺。祭毕,众人围坐萨坛就餐,表示与萨共进午餐,大家摘下萨坛中央的常青树叶插在头上,祈求“萨岁”庇护。文化传承场所——戏台侗族戏台,即为“干栏”式的吊脚木楼,分上下两层,下层悬空四根支柱,只安枋,不装板,上层用于演出;又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台中间供演员表演用,两侧长凳供乐队和戏师坐;舞台两侧有两个门,供演员上下场用;后台为演员化妆和候场休息的地方。这种吊脚楼式戏台虽比较小,但造型别致美观,并与鼓楼互相对应,起到美化寨容的作用。因为侗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祖辈们的口口相传成为侗族文化保留至今的唯一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侗戏就在戏台上保护和传承着。休憩设施——井亭和凉亭程阳八寨景区到处都设井亭、凉亭等公共建筑,以方便过往行人休息、饮水。其建筑多为重檐阁式建筑,与民居、风雨桥、鼓楼、戏台、寨门等侗乡建筑风格协调,构成了完整的侗乡建筑艺术体系。侗寨里的人们多饮用山泉水,也叫井水,侗族视井水为生命之水,他们爱井如家,往往在井水上方搭盖漂亮的井亭,为井水遮风挡雨,为在井边饮水的人们遮阳纳凉。井水亭也是木式建筑,通常建得小巧玲珑,是侗寨的又一处亮丽风景。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巷道在侗寨,走不完的是青石板路,一片片石块,一点点爱心,一条条古道,一个个热心肠。热心公益事业是侗家人的千年古训,也是侗家人的传统美德。寨中人们自愿出工出力,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抬石铺砌而成。铺就石板路是为来访侗寨的客人走好、玩好,用石板路牢牢地连起侗寨与外族的友谊。千年侗寨 秘境程阳